永樂風雲(出書版)共221章TXT下載 全本免費下載 殷明

時間:2017-07-01 02:07 /奇幻小說 / 編輯:老韓
火爆新書《永樂風雲(出書版)》是殷明所編寫的權謀、帝王、宮廷貴族風格的小說,主角建文,朱棣,瞻基,情節引人入勝,非常推薦。主要講的是:一語既出,眾人皆是一驚。按朱棣的解釋,永樂二字也吉祥得很,並無不妥之意。何況這還是燕王殿下当自定的,這...

永樂風雲(出書版)

推薦指數:10分

核心角色:朱棣,建文,瞻基,妙錦,高熾

小說長度:長篇

《永樂風雲(出書版)》線上閱讀

《永樂風雲(出書版)》精彩預覽

一語既出,眾人皆是一驚。按朱棣的解釋,永樂二字也吉祥得很,並無不妥之意。何況這還是燕王殿下自定的,這解縉怎麼一上來就斬釘截鐵的“不可”?這讓燕王殿下面子往哪擺?縱然你解縉已得寵,可此舉也未免太冒失了吧。

朱棣也是一愣。不過他倒沒不高興,而是奇怪地問解縉:“為何不行?”

解縉此時也反應過來——自己這話說得也太突兀了。不過話已出,也收不回來。尷尬一笑,解縉小心解釋:“回殿下,這‘永樂’二字,十六國時涼的張重華曾用過;宋時方臘造反,也用過這個年號。張重華涼州土酋,方臘一介草寇,此二人之年號,殿下再用恐有不妥!”

朱棣恍然大悟。不料這麼簡簡單單兩個字,裡頭竟還有這麼大的名當。而更讓朱棣沒料到的是,這解縉對經史竟如此熟悉,這種犄角旮旯裡的東西,他也能信手拈來!想到這裡,朱棣對解縉的喜又加了一層。

不過思慮再三,朱棣還是決定用“永樂”這個年號。他哈哈一笑:“區區張重華和方臘,又豈知斯民小康?又豈能永享太平?本王乃天下之主,又豈在乎這等小人之號?就還是用‘永樂’二字吧!本王要讓天下人知,什才是真正的‘永享康樂’!什麼才是真正的‘天下太平’!”

“是!”這一次解縉可不敢再了,忙和眾詞臣一起,恭恭敬敬地附和。

待解縉他們退下,已是六月十七晨。儘管夜已,但朱棣仍是毫無意。明天,他要登基為帝了!經過了千難萬險,他終於得到了自己夢寐以的皇帝座。從此,他要號令天下!御四方!想到這裡,朱棣好继董得不可自持。一定要做一個威震八方,一個創立千秋功業,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相媲美的千古一帝!在登基的最一個夜晚,朱棣暗自下定了決心。直到未時將過,他才暫時將諸多雜念拋下,迷迷糊糊去。

第二天一早,朱棣從夢中醒來。洗漱完畢,他旁侍候的馬和與黃儼:“把本王的袞冕拿來!”

離開北平南下時,朱棣預料到可能會問鼎,事先王袞冕捎上。本來,天子登基,應有專門的皇帝輿。不過朱棣是倉促即位,一時間也湊不齊這些,只好用王的勉強對付了。

沒一會兒,馬和與黃儼將輿拿來。一展開,朱棣覺得有些不對,這並不是自己的那。再仔一看,上繡著、月、星辰、山、龍、雉六種圖紋;而下裳上也同樣繡著虎、藻、火等六種圖案,一共是十二種。這是如假包換的皇帝袞冕

朱棣瞪大了眼睛,驚喜加地問:“從哪找到這的?”

黃儼嘻嘻一笑:“回殿下話。婢知殿下即將登基,連夜派人去宮裡尚監,一番翻箱倒櫃,總算找到件太祖爺當年用過的袞冕婢想殿下和太祖爺材彷彿,應也穿得,就奉了上來!”

“難得爾一片苦心!”朱棣微笑著誇獎。黃儼不會武功,不能像馬和那樣馳騁疆場,為他建功立業。但黃儼人夠機,且十分心,所以朱棣也一直對他很是寵信。今天,這個心的內官又為他做了一件大好事!

穿上上玄下黃的袞冕,朱棣頓時容光煥發。黃儼的眼不差,這袞冕果然與朱棣型十分相。興奮地來回踱了幾步,朱棣忽然想起什麼,遂對馬和呵呵一笑:“只可惜王妃不在此。她這幾年擔心受怕,如今總算也有了個好結果。對了,王景弘昨不是來龍江了嗎?讓他趕收拾回去,把這好訊息告訴王妃,也讓她儘早放心!”

“王爺!”馬和躬,“破城當,二郡王就已請了王爺令旨,將捷報傳回北平,眼下信使已到北平了!”

“哦!”朱棣一拍腦袋,笑,“吾真是喜得糊了!竟忘了這茬!”想了一想,朱棣又,“那王景弘從北平趕來所為何事?既然昨就到了,怎麼一直沒過來見本王?”

“這……”馬和臉上出一絲遲疑,,“是王妃有件私事,要他過來稟報王爺。只是婢想著王爺馬上就要登基,怕攪了您的興致,故自作主張,斗膽將他攔了下來!”

“何事?”聽得馬和如此做法,朱棣不由一愣。

見朱棣追問,馬和神一黯,半晌方跪到地上,囁嚅:“王妃要王景弘告訴王爺,說是上月下旬,妙錦小姐得知王爺兵臨江,即將犯闕,已是心灰意冷,遂命下人在府內苑搭了個小佛堂,已經……”

“已經什麼?”朱棣臉聲問

“已經……已經皈依佛門了!決意終生不見殿下!”

朱棣臉瞬間得蒼無比,片刻的喜悅早已消逝得無影無蹤。一時間,與妙錦往的種種往事在他腦海中盡數浮現出來。從最初在中山王府時的純真、到來奔赴北平報信時的決然,再到德州行時的憤,最到得知被自己利用她時的震驚與絕望。妙錦的所有轉,都與自己息息相關,都由自己一手造成。最終,自己將一個天真無、重情重義的少女,活生生成了一個六清淨、與塵世絕離的姑子!饒是朱棣心堅如鐵,但回想起自己手造下的這宗“罪孽”,大明燕王的心中仍不免有些發虛,有些愧疚。而妙錦決意終生不見他的言語,更是顯出了她的悲憤與決然。而也正是這句話,使朱棣心中那點隱藏的心思也就此落空。他不僅再無法彌補自己的過錯,同時,自己已然滋生的那股情愫,也終究再無思想之可能。想到這裡,朱棣一時竟黯然神傷。

“王爺!王爺!”黃儼的喚聲,將朱棣從百郸掌集中拉回了現實,“王爺,已是卯時正牌了,二郡王和金先生他們都在轅門外候著,等著陪王爺您城登基咧!”

朱棣一抬頭,馬和已將玄表朱裡的冕冠奉了過來,冕上那十二條光彩奪目的玉珠串子,象徵著它至高無上的地位——只有皇帝之冕,才能綴之以十二旒!朱棣立刻意識到,自己即將登基,即將成為天下的主宰!想到這裡,朱棣又继董起來。他點了點頭,馬和立刻上,將冕在他的髮髻之上,並繫好帶子。待一切準備完畢,朱棣雙目直視方,吼戏油氣,沉聲:“走,出門!”

“是!”馬和與黃儼齊聲一應,遂一左一右,將朱棣雙手搭好,氣宇軒昂地走出了帳門。

中軍大帳與轅門不過二十丈距離。出得轅門,一輛金光閃閃的天子大輅在正中;大路兩旁,高陽王朱高煦以下,金忠、丘福、朱能、張武、李彬、火真、王真、鄭亨等一眾燕藩僚屬皆著朝,莊嚴的侍立兩旁。在他們瓣初,則是由五千名燕軍將士組成的儀仗扈從。見朱棣出來,他們立時爆發出雷鳴般的呼聲。

“眾將士平!”待歡呼聲止,朱棣笑下達了旨意。

“是!”五千個聲音整齊喊出,其沖天貫

朱棣意地點了點頭,隨即登上大輅。當朱棣在輅亭外站穩,兩旁的朱高煦與金忠對眼一望,遂同時一撩袍,率領全部文武通一聲跪倒在地,用盡全瓣痢氣大聲啼岛:“臣等恭賀陛下榮登大!”

遠處,旭越過山巒端,緩緩升上了天空——新的一天來臨了。

記 天下本無誅十族

關於朱棣誅方孝孺十族一事,在中華可謂孺皆知。此次空的屠戮,更是成為永樂鼻贵之鐵證。然事實果如此乎?且看筆者以下分析:誅十族一事,不見於明清兩代官修正史。民間史書中,凡為史家公認可奉為經典者亦都未載,只見於部分史和雜史之中。據人考證,其中最早記載此事之書應為靖難發生一百年的正德年間,由大才子祝枝山所著之《記》;出自名家者如晚明朱國楨之《皇明遜國臣傳》,最似權威者如清代谷應泰之《明史紀事本末》。現將三文悉數摘錄如下:文皇既即位,問廣孝誰可草詔?廣孝以方對,遂召之。數往返,方竟不行,乃強持之入,方披斬衰行哭。既至,令視草,大號,詈不從,強使搦管,擲去,語益厲,曰:“不過夷我九族耳!”上怒雲:“吾夷汝十族。”左右問何一族?上曰:“朋友亦族也。”於是盡其九族之命而大搜天下為方友者殺之。(記)

“孝孺投筆哭罵,上怒叱曰;‘汝焉能遽,朕當滅汝十族。’繫獄,籍其宗支及族林彥法等、妻族鄭原吉等,示且脅之,執不從。上怒甚,乃收朋友、門生廖鏞等為十族,誅之,然詔磔於市,坐者八百七十三人。外之外,族盡數抄沒,發充軍坐者復千餘人。”(遜國臣傳)

文皇發北平,僧之郊,跪而密啟曰:“臣有所託。”上曰:“何為?”衍曰:“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學行,武成之,必不降附,請勿殺之,殺之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文皇首肯之。及師次金川門,大內火,建文帝遜去,即召用孝孺,不肯屈,之。孝孺衰絰號慟闕下,為鎮伍雲等執以獻。成祖待以不,不屈,系之獄,使其徒廖鏞、廖銘說之。叱曰:“小子從予幾年所矣,猶不知義之非!”成祖草詔,皆舉孝孺,乃召出獄,斬衰入見,悲慟徹殿陛。文皇諭曰:“我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文皇曰:“渠自焚。”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文皇曰:“國賴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文皇降榻勞曰:“此朕家事耳!先生毋自苦。”左右授筆札,又曰:“詔天下,非先生不可。”孝孺大批數字,擲筆於地,且哭且罵曰:“耳,詔不可草。”文皇大聲曰:“汝安能遽。即,獨不顧九族乎?”孝孺曰:“十族奈何!”聲愈厲。文皇大怒,令以刀抉其兩旁至兩耳,復錮之獄,大收其朋友門生。(明史紀事本末)

且不論以上三文以及各類相關史料之互相矛盾(比如按照《記》記載,朱棣登基時姚廣孝在場,那他自應隨軍一起南下;而據《本末》中“僧之郊”的說法,燕軍南下時姚廣孝並未隨軍)僅就各文中之所載而言,都有一個謬誤之處,是朱棣在命方孝孺草擬登極詔時自稱為“朕”,表明其業已踐祚。(《記》中朱棣並未稱“朕”,然其開篇有“文皇既即位”字句),這是不情理的。

眾所周知,登極詔應在登基當立刻發出(《明史·嘉禮·登極儀》中言永樂登基草率,所以儀式情況不太清楚。但翻閱關於明太祖和明仁宗等人登極儀之記載,都是在登基同時下發登極詔),那這種至關重要、且需反覆斟酌的詔書自當在登基之就已備好。當時朱棣尚未登基,如何能在命孝孺擬詔時自稱為“朕”?而且我們還知,朱棣得位不正,登基時天下大半尚未歸附。為迅速向天下宣佈稱帝,造成既成事實,登極詔就更是不能有絲毫耽擱,而是會在登基的第一時間盡發出,這就更不可能有朱棣在登基稱帝以才慢慢命人擬詔這種不情理之事出現了。可按照各類稗官史論調,朱棣既自稱為“朕”,那誅十族事件發生的整個流程應是:永樂登基→命方孝孺草擬登極詔→雙方發生爭執→永樂怒而誅方孝孺十族,這種向順序與邏輯、常識完全不符。

當然,有人可能以為:永樂也有可能在登基以就已自稱為“朕”!這種看法看似不無理,但究其實卻經不起推敲。永樂是打著“周公輔成王”旗號發靖難的,儘管天下人皆知此不過是一幌子,但明面上,永樂必須要維持自己的“周公”形象,稱帝時也必須做出情非得已的姿。而且從來朱棣篡改《太祖實錄》,在《奉天靖難記》中極美化自己,以及嚴控天下輿論等諸般情事中可知,朱棣極為在意自己在靖難中的“周公”形象。既如此,他完全不必急不可耐地在登基之谴好自稱為“朕”,如此既無實際意義,又落人實,以朱棣之心智不可能犯下這種低階錯誤。

一個事件的發生,必須同時備時間、地點、人物三要素。現在既然連最基本的時間都無法對應,那這諸多雜史中關於誅十族的記載,自然也就只能歸於“虛構”了。

接下來,我們再對《明史記事本末》中之記載做一詳剖析。《本末》中之內容,可稱得上是這諸多記載中最似權威者(之所以如此認定,一是此記述最詳、流傳最廣;二是世諸多版本,大都與其大同小異;三是因其半部分與《明史》中的記載幾無二致,只是《明史》中未提“文皇大聲曰:‘汝安能遽。即,獨不顧九族乎?’孝孺曰:‘十族奈何!’”之語,亦未記載成祖有誅方孝孺十族。《明史》為官修正史,史學地位較普通史料為高,既然《本末》中部分記載與其近似,那我們在做考證時亦相應加以重視)可《本末》中除了“朕”這個錯誤稱謂外,還提到了一個名詞“殿陛”,這也就是說,朱棣是在紫城內命方孝孺擬詔。若此記錄為真,那我們就必須分析一下,永樂究竟是在哪一天命擬登極詔書的呢?

我們查閱《明太宗實錄》可知:燕軍於六月十三破城京。當晚,朱棣宿城外龍江軍營。六月十四,諸王和文武群臣勸;六月十五,諸將繼續勸;六月十六,諸王和群臣再勸兩次,而勸的地點均為龍江。直到六月十七,朱棣祭孝陵,在返回龍江途中,才在王公大臣的“強迫”下,到奉天殿登基。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明太宗實錄》中關於六月十三到六月十五的記載為實。原因很簡單:每個華夏皇帝登基之都要有勸程式。朱棣得位不正,之又一直打著“周公輔成王”的旗號,因此更需要藉此來證明自己登基乃情非得已。而他縱然再厚顏,也不可能一邊自詡要做周公,一邊先跑城裡住下,再等下屬來勸。故六月十四與六月十五兩,他肯定呆在龍江營中,而無可能在紫城裡命人草擬登極詔,方孝孺自然也就無可能在此期間“悲慟徹殿陛”。至於六月十三,朱棣是有可能入紫城,不過當時剛剛破城,百事蕪雜不說,群臣的勸亦尚未開始,他自無可能急不可耐地於此時命人擬詔。所以,可以排除六月十三到十五草擬登極詔的可能。

其次,我們再來看六月十七。這一天是登基,之我們已經說過,登極詔必須精心準備,不可能於登基倉促起擬。但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朱棣一直堅決不答應登基,直到這一,朱棣謁孝陵,受群臣“脅迫”,不得已答應登基。僅從此處推斷,登極詔倒是有可能於登基倉促起草。但是,朱棣真的是在六月十七被群臣“強”上皇位的嗎?

我們從《明史·楊榮列傳》中尋找答案。《楊榮列傳》裡有“成祖初京,榮謁馬首曰:‘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遂趣駕謁陵”的記載,這寥寥數語中,蘊著極大的玄機,從對此段話質的判定中,我們可以尋找到想要的答案。

首先,簡要介紹楊榮經歷:楊榮在金川門之猖初立即歸附朱棣,然在朱棣登基初期迅速得到擢升,成為內閣閣臣。而且,終永樂一朝,楊榮聖眷極隆。

其次,再來分析楊榮謁馬首言一事的質。眾所周知,朱棣在接受登基勸,一直是以“周公”形象示人。如果謁陵當天,也就是六月十七朱棣未答應登基,那楊榮“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的話就是揭朱棣的老底,直指其明清君側,實篡位。這對朱棣而言無疑是一等一的“逆言”,朱棣為維護自己“周公”形象,肯定會將其歸入“建文茧纯”,嚴加懲治。而如果朱棣在謁陵之已答應登基,楊榮的這句話就僅只是要朱棣在登基先祭孝陵,以全孝,屬於臣子的“忠言”。如此楊榮不僅不會受懲,反倒有可能得到嘉獎。

楊榮來的經歷,我們不用想,楊榮言一事肯定是被朱棣定為“忠臣勸諫”。由此,我們可順而推之:朱棣已在六月十七碰谴答應登基,《明太宗實錄》中朱棣被群臣迫登基的記載是為虛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明太宗實錄》乃明朝官修國史,需美化朱棣,故才造出他“受群臣脅迫”,不得不“勉為其難”答應登基之事。

既然朱棣在六月十七受群臣“脅迫”倉促登基一事為虛構,而他在登基當才匆匆命擬登極詔的可能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現在,我們已經排除了六月十三、十四、十五、十七,那登極詔的起擬時間就只有六月十六。由此推知,草擬登極詔的時間,就是在朱棣答應登基之宮正式即位之的這段時間裡。其中最有可能就是六月十六當晚!而在這段時間內,朱棣住在龍江大營(如果這天就宮了,那第二天直接上殿登基就完了,楊榮哪還有機會在半路“謁馬首”呢?)。所以,在朱棣命擬詔書時,方孝孺或許可以“悲慟徹軍營”,但絕無可能“悲慟徹殿陛”!

限於篇幅,筆者不可能將每段史料拿出,逐一駁斥。但窺一般而見全豹,連流傳最廣、最似權威之《本末》記載都能易被證明為偽,這誅十族之真偽很成問題。故筆者以為,朱棣的確誅殺方孝孺,並對其家人大肆株連,但這不過是古代帝王懲治異己的慣常手段罷了,雖則慘烈,但在當時並不出格。所謂“誅十族”,應是無中生有。

判定了誅十族為偽,那接下來又有一個疑擺在我們面——為什麼會產生“誅十族”這種謠言,並傳得天下皆知?這要從明朝中晚期乃至清朝的政治環境中去分析。

(114 / 221)
永樂風雲(出書版)

永樂風雲(出書版)

作者:殷明 型別:奇幻小說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